近日,第14届亚洲建筑交流国际会议(ISAIA)评选出学术报告奖。我院苏剑鸣教授和博士研究生邵玮的论文从国内外众多论文中脱颖而出,分别荣获学术报告奖(Academic Oral Session Award)。
苏剑鸣教授的论文《Study on the Spatial Protection and Renewal Path of Atypical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Southern Anhui Province:A Case Study of Yixian County(徽州传统村落空间规划特征与其防洪能力的关联性研究——以黟县为例)》(合作者:邵瑞琪、朱游学、金倩如)以徽州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野调查与数据比较,对于村落的防洪能力与其村落选址、空间布局、水系营造等方面的空间规划特征进行了关联性分析。通过研究发现,海拔高度、与周边山脉的空间关系、村落内部地势与雨水径流的空间关系是影响村落防洪能力的主要因素,村落与天然水系的空间关系、人工水系的营造与管理对村落防洪具有重要影响,路网结构、街道地势走向、室外开放空间分布等因素与村落防洪能力有一定的关系。论文在分析结果基础上提出了空间规划层面的村落防洪优化策略,为传统村落的防洪与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邵玮博士的论文《Study on the Spatial Protection and Renewal Path of Atypical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Southern Anhui Province(皖南非典型传统村落的空间保护与更新路径研究)》(合作者:李早、叶茂盛、庄琪)针对皖南大量存在的在非典型化演变下经历衰退的传统村落,通过整理这些村落选址与环境、空间与建设等历史特征,梳理宗族社会、经济条件、兵燹动乱、交通方式、建设性破坏等动因对村落空间演变的影响,提出村落非典型化演变的过程与机制。论文梳理了皖南传统村落空间现状特征,对村落环境、场所及建筑的空间演变模式特征进行归纳,最终提出集中连片保护利用下,区域间村落协同发展,村落中层级联动的皖南传统村落空间保护与更新路径建议。
亚洲建筑交流国际会议(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rchitectural Interchanges in Asia)是由中国建筑学会、日本建筑学会、韩国建筑学会共同主办、每两年一度的高水平国际学术交流会议。从1986年举办第一届以来,已有近40年的历史。本届大会于今年9月在日本京都举行,主题为:“建筑什么?对于人类存在基础的再思考”,旨在探讨在全球经济一体化、频繁的灾害、全球变暖、环境危机以及流行病和战争的背景下,建筑的新内涵以及建筑的目的与新方法。本次会议我院师生共有18篇学术论文入选现场口头报告,另有5篇论文入选海报交流,体现了我院建筑学学科在科学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与成果,扩大了学科影响力。